道德典範是道德/品德教育中較為著重行動與實踐層面的主題,卻因此易被忽略其理念論述的重要性。有關典範學習,長久以往流於表淺化與活動化,教育者常將學習成效視為理所當然,而未詳加檢視其學習歷程,或是僅侷限於單一論述取徑(例如社會學習理論)。另在巨觀結構方面,傳統封閉社會因時受政治或文化因素影響,導致典範學習往往成為價值灌輸與神化楷模的現象,而今開放多元社會又因網路科技與後真相影響,亦產生粉絲追逐偶像的盲目模仿。因此,本書希冀強化對於道德行動典範的理論基礎,並將之拓展為多元取徑的論述,以開創不同於以往單一、甚或缺乏理論的道德典範人物的探究與教學模式。
其次,本書亟求將理論論述與道德典範的生活實例相互結合,以利展現道德/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示例。基於諾貝爾和平獎(The Nobel Peace Prize)得獎者(包括人物和組織)均為真實案例,且係國際高度認可的道德行動典範,又具有跨文化/國界的多元特性,故成為本書的研究對象。茲以近期 2000 - 2022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探究,運用多元取徑論述所形成的理念架構,加以具深廣度的整體剖析,藉以凸顯歷年來得獎者彼此之間共通或差異的特點,進而得以彰顯其對於道德/品德教育的意涵與啟示。
再者,本書整體架構乃針對 2000-2022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兩大軸線交織中,藉由多個面向的論述,展現道德行動典範的豐富面貌。其中第一個軸線為五個理論論述取徑,分別為 A.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取徑、L. Walker 等學者的人格/品格取徑、L. Zagzebski 的欽佩情感取徑、M. Croce 將典範者的動態性予以鬆綁的修正取徑,以及 H. Arendt 式的思考判斷取徑。第二個軸線為四大類的道德議題,包括政治民主與國際協商,婦女與兒童權益,安全維護與新聞自由,以及環境與永續發展。基此,本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理念論述與研究歷程,第二至第五章,將得獎者分別歸類至四大道德議題之後,再分別以五大理論取徑加以剖析。第六章為和平信念與行動典範之教育啟示,乃摘錄得獎者於其得獎感言中對於和平的名言佳句,以及延伸道德行動典範研究對於教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