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源分類 |
論文/期刊 |
---|---|
研究資源階段 |
|
作者 |
吳美瑤 |
書名/題目 |
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學校教育的課程教學模式 |
出版社/研究單位 |
學生事務與輔導 |
出版時間 |
2021-12-01 |
說明 |
隨著資訊溝通科技的快速發展,全球 化與社會變遷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面對全球競爭瞬息萬變的局勢,人力素質的培養 與國家競爭力的強弱息息相關。為了建立一個可信賴的、團結合作的社會,品德教 育是提升國家競爭力與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回顧臺灣過去百年的教育史,無論政權如何更迭,大部分的時期,每個執政當局雖然不免會將其政治或文化意識形態 注入到品德教育的學校課程中,但以華人傳統文化和倫理觀為基礎的教學素材,仍然是學校品德教育課程內容的主軸,也被視為是穩定社會秩序和提升人力素質的要素。 隨著1980年代和1990年代臺灣的社會運動與教育改革風起雲湧,1998年教 育部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以下簡稱九年一貫課綱)取消了品德教育的正式課程科目,國民小學的「生活與倫理科」變成「生活科」,中 等學校的「公民與道德科」變成「公民科」。換句話說,「倫理」和「道德」的科目,當時在九年一貫課綱的編訂過程中消失了,當然這隨後也引起一些教育學者 的擔憂、反思和批判(李奉儒,2004;李 琪明,2003;張秀雄,2002;簡成熙, 2004)。時隔十幾年後,2014年教育部 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 終於將「道德實踐」和「品德教育」再度列入新課綱的「核心素養」和「議題融 入」的範疇中,雖然,仍然沒有回到以往在學校課程中正式設科的情況,但至少已經重新將品德教育納入課綱的內容中,讓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有些方向可供依循。 在上述的歷史環境因素下,本文將從品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問題出發,說明如何透過學校教育銜接品德教育理論與道德實踐,以期能提供教育現場的教師或學校領導者更簡明切要的依循方向。 |
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