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教育部首次舉辦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會議
為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教育部於113年12月16、17日首次舉辦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會議,邀集全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共同研討及瞭解當前特殊教育工作政策,並藉由實務經驗分享與交流,針對當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議題集思廣益。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以下簡稱防制準則)於113年4月17日修正發布,為落實相關管制作業,本部建置「校園霸凌事件管制系統」,輔助各級學校事件處理程序及各縣市主管機關管制事件處理情形,相關作業及管制事項,本部業已函知各級學校及主管機關。
有關系統的作業說明及管制事項,本部於113年7月29日及7月30日完成線上教育訓練,並將操作手冊掛載於本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下載專區,提供業務承辦人運用,有關系統說明如下:
(一)本系統掛載於本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之子系統/表報作業/校園霸凌事件管制系統,網址為https://csrc.edu.tw/operation/, 自本年7月1日起通報防制準則規範之事件,一律上線回報學校之處理結果,除重大案件經主管機關通知者外,處理情形等結案資料,可不再隨案以紙本回報主管機關(本年6月30日以前通報事件,仍請以書面方式作業)。本系統管制之通報事件類別如下:
1、知悉疑似/確認為生對生霸凌。
2、知悉疑似/確認為校長及教職員工對學生霸凌事件。
3、械鬥兇殺事件/幫派鬥毆事件/一般鬥毆事件/其他校園暴力或偏差行為,並以防制準則第71條規定處理者。
(二)依防制準則第17條規定略以,學校知悉疑似校園霸凌事件時,均應立即向所定權責人員通報,並由該權責人員於24小時內向學校所屬主管機關通報,爰請各校權責人員知悉前項類別之事件,應於24小時內完成校安通報。上開事件經移入本系統後,請業務承辦人應依本系統所訂管制階段填報處理情形,並依據保密規定,上傳學校校園霸凌審查小組、處理小組及防制委員會等會議紀錄、相關表單及報告檔案之處理情形佐證資料,無須再於校安通報系統續報(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類別非屬依防制準則第71條處理事件者,仍以續報方式處理),且不論是否接獲檢舉啟動程序,均需上線回報該通報事件之處理情形。本系統之各管制階段說明如下:
1、檢舉受理階段:通報日起算30日,完成事件是否檢舉及受理情形。
2、事件處理階段:通報日起算120日,完成上傳處理過程之會議紀錄等相關佐證資料。
3、報送主管機關階段:通報日起算180日,完成處理結果及檢核表填寫,並向主管機關申請結案。
(三)另有關系統權限設定,請相關業務承辦人員洽單位校安通報人員取得學校之校安通報帳號後,依本網站系統操作說明完成帳號權限設定,併同更新所屬業務主管權限(操作說明電子檔及操作影片已掛載於本部校安通報網之下載專區),以利本系統管制作業遂行(操作影片另可於以下連結觀看: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HtLR4gCBiKbhz7oaAEfLYUMAMjprY5QG)。
(四)本部將自113年7月1日起於本系統記錄並列管考核各事件通報之正確性(包括通報類別之歸屬、法定通報情形、行政程序適法等)及處理結果之填報情形。務請各校加強校內相關人員校園霸凌防制教育相關法律知能及業務橫向聯繫,以利透過各事件之通報與回報。
(五)本系統填報進度管制通知預定於113年9月30日恢復功能,請各單位於113年8月31日前完成本系統權限管理區學校承辦人員及主管之資料更新,並完成113年7月1日移入本系統管制事件之處理情形。
為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教育部於113年12月16、17日首次舉辦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會議,邀集全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共同研討及瞭解當前特殊教育工作政策,並藉由實務經驗分享與交流,針對當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議題集思廣益。
為表揚推動生命教育工作表現具特色之公私立各級學校、績優人員及優勝生命教育微電影,逐步將生命教育從校園推展至社會各角落,教育部於12月13日辦理「113年教育部生命教育特色學校、績優人員及微電影競賽頒獎
教育部分別於113年9月23日、12月2日辦理「113年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空間研討會」中南區及北區場次,委託國立中山醫學大學、淡江大學辦理,邀請學校總務單位、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及學務單位人員參與,強
教育部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精神,補助大專校院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並以「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及「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為目標,除法律規範外,亦透過多元面向進行推展。
教育部113年「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校安(含學務創新)儲備人員培訓」第4梯次,總計來自全國各地190位參訓學員,於12月9日假國家教育研究院臺中院區展開兩週的培訓課程。開訓典禮由教育部學務特教司鄭文瑤專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專業為先、品格第一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秉持「專業為先、品格第一」的辦學理念,積極推動品格教育,並融入當代品格教育的前沿思潮。除了設立正式的品格教育課程外,亦充分運用非正式與潛在課程,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