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當代學子需求的輔導工作:心理假與心理健康促進計畫
(正修科技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吳秉衛主任)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當代學生困擾議題與校園族群組成亦不斷地變化。大專院校如何在這瞬息流變的環境中保持對學生需求的回應性,成為每所學校不可迴避的課題。
幸而,在這探索與行動的過程中,有教育部的指引與挹注,讓大專校院得以發展最適合各校的輔導資源。正修科技大學在近幾年的行動過程中,有下列幾項嘗試期待與各校分享交流。
回應學生心理調適假倡議
當代學生對心理需求有著清晰的意識,對自身權益同樣有著明確的主張。在中山大學倡議設置心理假後,本校學生會亦於校內響應爭取,在學務處的積極回應下,於113年正式推行心理調適假。
本校的心理調適假每學期可申請三次,自第三次起由導師主動關懷並評估轉介需求。相關機制期望在降低學生使用阻礙的同時,亦保有輔導資源介入空間。一學期推動後,全校約15%的學生申請該假別,經導師關懷後並未,顯示心理調適假提供的喘息資源已符合當下需求。
回應網路世代學子多元心理需求
除了透由心理假喚起學生對身心需求的覺察,正修科大亦積極整合校內資源,活用教育部健促計畫經費,為Z世代學生打造心理健康資源,相關嘗試包含有:
/ 線上社群與心理健康 /
針對網路世代學生屬性,開設Instagram帳號「正修∣心生活提案」,以Reels短影音形式創作心理健康促進內容,其中「#數位性暴力」系列影片獲得熱烈迴響,共有近9萬次觀看數以及70多則留言互動。另外,該帳號亦規劃有「情緒寄物箱」單元,讓學生書寫困擾議題,由專業輔導人員回覆,直接回應學生需求。
線上社群與心理健康
/ 社群歸屬與心理健康 /
在本校學生的輔導困擾議題中,「人際關係」長年居於前。為降低學生人際疏離感,本校於112年與在地團隊「心靈角落工作室」合作,針對新生規劃輔導活動,促進學生深度交流。113年與該團隊再次合作,設計本校專屬桌遊「我的好朋友」,期待透過該工具的實施,深化學生的人際連結與歸屬感。
再者,本校亦為性少數群體學生建構支持社群,包括每月實體聚會和線上LINE社群,讓少數群體學生在校園內更健康、自信地生活。
社群歸屬與心理健康
回應新南向外籍學子心理健康需求
/ 東南亞裔輔導員及輔導活動 /
隨新南向學生增加,本校相關輔導工作也變得日益重要。服務新南向學生過程中,語言與文化隔閡持續影響著協助效果。為跨越限制,本校與印尼裔與越南裔輔導員合作,搭配專輔人員入班宣講,帶領學生進行園藝治療、共餐活動,於過程中理解僑生適應困難並建立協助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