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教育部首次舉辦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會議
為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教育部於113年12月16、17日首次舉辦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會議,邀集全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共同研討及瞭解當前特殊教育工作政策,並藉由實務經驗分享與交流,針對當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議題集思廣益。
(慈濟大學 莫少依諮商中心主任)
大學生活是一段充滿自由與獨立的新旅程。學生在這裡學會獨立思考與自我管理,同時也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發現無限的可能性。他們踏出家庭的保護翼,進入校園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新世界。於此,學生將面臨各式選擇與挑戰,從學術追求到人際關係的建立,從家庭依賴到獨立生活的轉變,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這些變化有時會讓他們感到迷茫和無助,但正是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們的堅韌與成熟。慈濟大學則以獨創的三軌輔導制度,配合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的推動,來提升學生輔導的效能。
三軌輔導制度
三軌輔導系統結合了班級導師、諮商中心輔導同仁,以及慈濟志工組成的慈誠懿德會,共同護持學生。這個制度充分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個別需求,並且認識到並非所有學生都願意或能夠主動尋求諮商中心的幫助。因此,慈濟大學致力於構建一個更為緊密的輔導網絡,以守護和照顧更多學生的心理健康。三軌中的慈誠懿德會,為離家在外的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除了每月安排志工返校與學生們聚會用餐、於宿舍值班並辦理分享講座等活動外,慈誠懿德會還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與情緒支持。透過定期的返校活動和精進課程,如邀請諮商中心心理師進行陪伴技巧分享等,學生們得以不斷地充實自己。三軌之間也在尊重學生的需求與隱私的前提下,建立了良好的橫向連結,互相豐富資源。諮商中心則提供專業諮詢,使得導師與慈懿志工能夠更貼近學生,從而整體提升學生的學業及生活適應能力。輔導網絡的緊密性與完整度,不僅可以減輕諮商中心專業輔導人員的工作壓力,增進心理師的穩定度,也能夠陪伴更多有需求的學生,適時地提供幫助。
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
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
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的目標是持續豐富輔導網絡的完整性,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協助,並減少諮商中心專業輔導人力的耗能。諮商中心運用教育部「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安排醫師諮詢排班,為學生提供更細緻的服務;同時安排專兼任輔導人員的訓練,以放鬆減壓為主軸,通過各類研習活動,讓輔導人員在緊張的工作中找到平衡,學習如何舒展自身,從而增加校園輔導工作環境的友善性。113年度的主要申請計畫包括:每月安排身心科醫師駐點於校園,為有需求的師生提供精神醫療諮詢,加強校園與精神醫療系統的連結與合作;以及辦理專兼任輔導人員的專業訓練,透過研習提升輔導人員的自我照顧與輔導知能,並融合減壓放鬆課程,如禪柔瑜珈、藝術治療等,以增進專業輔導人員的自我覺察與照顧,穩定輔導工作的效能。這些措施共同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加支持與關懷的學習環境。
透過以上的分享,我們期望能鼓勵更多專業人士投入這份既忙碌又充滿成就感的校園工作,同時也希望諮商中心的同仁能持續陪伴與照顧更多的高關懷學生,建立一個更穩固且友善的校園支持網絡。這樣的努力,將使我們的校園成為一個更溫馨、更具包容性的支持網絡。
為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教育部於113年12月16、17日首次舉辦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會議,邀集全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共同研討及瞭解當前特殊教育工作政策,並藉由實務經驗分享與交流,針對當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議題集思廣益。
為表揚推動生命教育工作表現具特色之公私立各級學校、績優人員及優勝生命教育微電影,逐步將生命教育從校園推展至社會各角落,教育部於12月13日辦理「113年教育部生命教育特色學校、績優人員及微電影競賽頒獎
教育部分別於113年9月23日、12月2日辦理「113年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空間研討會」中南區及北區場次,委託國立中山醫學大學、淡江大學辦理,邀請學校總務單位、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及學務單位人員參與,強
教育部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精神,補助大專校院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並以「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及「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為目標,除法律規範外,亦透過多元面向進行推展。